昨天去參加了友緣基金會辦的國小教師社會技能訓練研習活動,
活動上午是邀請日本路得大學的前田惠教授親自概述了
SST的來龍去脈,並且親自演示如何實施。
很難想像這位教授已經高齡七十多歲,不但全程站著上課,而且神采奕奕,
讓人充分感受她那份溫暖親和的感覺。

SST
最主要在強調以尊重人權的方式協助各種人(包括兒童、青少年、成人、罪犯、精神病患者…)等,
各種有能力的人
(老師說老人痴呆症患者就無法學習)改善社會技巧,
例如:如何與人溝通、如何請求協助、如何拒絕他人要求、如何與人接洽、如何主動與人打招呼…等等。

由於近來受到少子化以及各種生心理疾患(如過動、自閉、憂鬱…)的影響,
許多人缺乏適當的社會技能,
說實在的,即使是自己也是如此,有時旺媽也會因為不知如何拒他人而苦惱,
透過
SST的模式的改變認知、重塑行為、增強定型並且進行類似事件之遷移、應用
確實可以改善個人的行為。

而且,我認為這套方法還有一項特點,就是給學習者充份的自主權,讓練習者有充份的信任與安全感,
並且強調個人意願及動機,
引導者必經營接納、關懷、信任的氛圍,重塑個人的社會技能。

舉例來說:教授一開始就很強調溝通的言辭,教大家辨識「絨絨的」和「刺刺的」話和行為,
並且鼓勵大家說絨絨的話,做絨絨的行為,
中午過後並有一堂實際演練的課程,讓大家找出「絨絨的」和「刺刺的」話和行為,
然後歸納好的「絨絨的」話和行為有什麼原則可尋。

活動中,大家體驗到:一句話常常給人不同的感覺
例如:「你是全班最棒的!」有人覺得這是一句絨絨的話,也有人覺得這是一句刺刺的話,
說話確實是一件藝術,身為老師及父母更應該謹慎且小心的處理自己和孩子的對話,
才不會在無意間傷了孩子的心。

其次,
SST在開始時就強調個別差異,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改變的議題,例如「拒絕他人」,
老師會肯定每一個議題對每個個體都是很重要的
接著詢問組員練習該項社會技巧的意願
對於沒有意願或是未準備好的學員則可在活動中說「
Pass」,等他準備好再開始。

活動過程中,讓該位最有意願進行行為改變的個案敘述發生困擾的實際情境,
透過討論或是集思廣益或是教導(小小孩可直接用教導式的)的方式提出解決策略或方案
個案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改變此困擾的解決方式,然後透過角色扮演讓學員練習,
過程中並讓其他學員舉出個案在溝通過程中的優點,不斷給予增強
最後並讓個案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改變
運用「支援者」鼓勵個案把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類似的情境中

整個認知及行為改變的歷程,再加上尊重、增強與鼓勵,
讓學員頗有安全感,也願意嘗試參與其中,
也讓自己有種「磨刀霍霍」的期待
~~

或許下學期帶小團體輔導學生時就可以使用看看。
 

其次,研習過程中,老師強調這個方法可適用在0-100歲
老師舉的例子讓我想到上週保姆訓練阿旺的例子,
原本阿旺去保姆家都會狂哭,旺媽去接他下班時,他也要唉個幾聲,
後來保姆就教阿旺:「把拔和馬麻去上班的時候要說『bye-bye』」
看到馬麻來的時候不可以哭(用手比眼睛)。
然後跟阿旺約定好要達成這個目標,
結果這幾次下來,每次阿旺上班要哭出來的時候,
旺媽就會跟阿旺說:「把拔和馬麻去上班的時候要說什麼?」
旺仔就會收回眼淚回答:「bye-bye」
然後所有人就爆以熱烈的掌聲鼓勵旺仔,
回家時也是如法炮製,
雖然旺仔還是有點要哭要哭的,
不過,確實已經使用了新的行為把舊的行為給替代掉了。

學完了SST,不只想用在學生身上,
也會想拿阿旺做實驗看看,
希望能夠改善旺仔的愛哭和黏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