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期的商周,隨著百大小學特刊,附了一本「家庭品格養成」的小書,
裡頭有一篇文章,就叫做「溺愛病毒蔓延-教養失控」,
記得幾年前就聽過「溺愛病毒」這個名辭,
意指父母親的過度溺愛,造成孩子七大負面人格特徵: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。

商周的這篇文章,
裡頭談到國內外的幾個溺愛病毒案例,
其實在學校的生態裡,早就見怪不怪!
很多孩子在學校有一些『狀況』時,父母總是拒絕接受,
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乖、功課很好,一定都是別人惹他的,一定是老師在挑孩子的毛病,
家長無視孩子品格上的問題,說實在的,老師也很難只在學校裡就把孩子的品格教好。

《現代的孩子被寵壞了!》
文章中提到來自2001年哈佛、時代雜誌的民調,幾項數據也發人深省:
1.  80%的人認為今天的孩子比10-15年前,是被寵壞了。
2.  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3.  75%的人認為現在的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4.  只有9%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「對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5.  超過1/3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,認真考慮離開教職,或真的因此離職。
6.  1984年孩童可影響父母500億美元的消費,2001年,此數字提昇了5倍!但兒童人口數僅成長15%

《民主與溺愛,一線之隔》
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依父母付出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與「指導、要求」程度的區別,
分為「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」四大類,
民主式的教養指的是父母除了給孩子溫暖與支持之外,又能適時的指導、要求孩子,
被視為是最佳的教養方式;然而,民主和溺愛只是一線之隔!

溺愛又分成兩種:放任,或是過度保護 ,
前者沒有為孩子設規則,接受孩子所有欲望和行為,
後者主動替孩子解決問題,未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。

被放任的孩子,因為將「獲得東西」視為理所當然,
通病就是「等不得」,發生「無法獲得」的情境,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。
放任型的孩子,性格表現自我中心、與現實脫節、缺乏自制力、頑劣任性、無法遵守團體規範。
而過度保護的孩子,父母親總是主動替孩子做好決定,處理各種問題,
孩子性格鬱悶消極、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,遇到挫折和問題時,便顯焦慮、害怕上學。

孩子在社會互動中,最需要的三項特質是「妥協、分享、互動」,
被溺愛的孩子,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,容易自我為中心,與同儕爭執,
長大後,人際交往產生挫折感,帶來焦慮、憂鬱、拒學,甚至攻擊、自殺等情緒問題。

《收回易開罐的愛》
文章最後呼籲父母:別讓我們的愛變成廉價、易開、隨取隨有的「易開罐」,
否則,只會傷了自己、害了孩子!

《省思》
這陣子,自己也常常因為旺仔的一些行為頭痛不已!
三歲的阿旺,總是離不開父母的陪伴,總是要我們陪著他玩,
不論我們再忙、再累,還是得有專人陪著他,
陪伴他的時候,還不能做自己的事,得依他的「劇本」來玩。

我能明白他長大了,需要同儕互動,
也能明白,他在學校一整天,渴望回家和父母相聚,
更能明白,三歲的孩子,正透過模仿老師、父母的言行,學習成長。
但,有時總會猶豫:我們老是這樣順著他、陪著他,這樣對嗎?

真的覺得:當父母比當老師還難!
難在無法拿捏其中的尺度與分寸。

曾有同事笑著旺媽說:「妳對兒子太好了!」
老實說,我還常覺得虧欠,覺得自己沒辦法全心全意的帶他呢!

幾年前,天下雜誌也出了一篇「直昇機父母」,
讓每個視孩子為至寶的父母深自引以為鑑。
這些不算新的專有名辭,都指向現代父母「太愛」孩子,而造成更多孩子的問題。

以前,我總覺得生養孩子,是天經地義,既是責任更是重責大任,
既然要生,就要把他養好、教好,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多壓力,
沒時間陪伴他,就覺得虧欠,捨不得錯過每一個和孩子相處的時刻,即使自己再累,都要撐著,
但是,幾年下來,當工作越來越忙碌、體力越來越差的時候,負擔就變得越來越沈重。

這陣子,經過同事們的「調教」,
自己還是很疑惑:究竟要給孩子什麼?給多少?才能算是父母應盡的責任?
我知道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,
但是,從同事、專家的分享中,還是有一個重要的收穫:至少要先讓自己喘得過氣!

當父母的過程,就是不斷調整、再調整,
這個學分,真的不容易啊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