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當孩子犯錯時,一旁的「大人」,第一個反應可能都是先開罵再說…
但有時我們會發現,這樣的反應與處理的方式,
不但效果有限,大一點的孩子可能還會跟我們唱反調,
最後甚至造成彼此之間緊張的關係。

學校裡,我們常常面對的是被老師拎著下來,或是被老師告狀的小朋友,
在輔導室,常看到老師無奈的表情,也同時看到這些孩子各式的表現,
有的一臉驚惶、有的一臉無辜,當然,也會有「大尾」一點的,
就會一幅流氓樣,準備看你打算拿他怎麼樣。

暑假第一次上課時,心理師告訴我們,
想要改變孩子,除了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之外,
還必需學會「如何和孩子進行『有效的溝通』」,
要點大致如下:

不要以老師或父母的角色出現
少用命令或是訓誡、教導的口吻對孩子說話。

關心人,而非事
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在乎他的、關心他的,我們重視的是他,而不是那件他所犯下的過錯。

和他同一國
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他可以信賴的對象,我們會支持他、協助他。

善用「說故事」
避免讓孩子覺得我們在說教而使效果打折,而且孩子對故事印象深刻,更容易遷移。

CAP模式的轉換
C是Child; A是Adult; P是Parent,
指的是個人的心理狀態,而未必是生理狀態,
不論是成人或兒童,都可能會存在這三種心理狀態,
如下圖:

父母(老師):C     A     P
兒童(孩子):C     A     P

通常父母或師長會以A或P的心理狀態對待孩子,
如果兒童是以C的狀態來回應,就會出現命令、訓誡的溝通模式,
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兒童的心理狀態,
教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樣思考、處事,
才能獲得有效的溝通,
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也會更和諧。

我想,這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轉換,
不只大人要有同理心,我們也可以教孩子有同理心,
讓孩子獲得充分的資訊,做更適當的決定,
也會使孩子和我們的溝通更順利。

其次,CAP模式並不一定是固定的,
有時候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,
例如:父母或老師放下身段和孩子同樂一下,
也能增進親子或師生的情誼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